2019年7月刊《勇敢的贝拉》读本分析
重点提示:当一本绘本里出现地图,大家对这个设计就要有足够的重视,尤其这本绘本里前后两次出现了地图,作者在创作时一定有意识地做了安排。
在图里,可以观察到整本绘本的线索,比如山羊,船只,在教学结束后,让孩子们一一观察对应。这是这种设图类绘本的重点解析。现在就读本分析表达如下: 作为一只鹅,贝拉对于自己的现状不开心:只能在脏乱角落的棚子里,每天只能吃残羹剩饭和一杯水,最多只能和鸟儿聊天……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,贝拉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它生活的地方,在那里,贝拉开心极了。敢于改变现状,并采取行动,做出练习和尝试,所以,称它为“勇敢的贝拉”,一点也不为过。 贝拉爬出小棚,先后走进了小镇,走进了公园,跳进了河里,因为各种原因,贝拉都感觉“我不属于这里”;那么游出小镇,来到乡下吧,农场里的动物又说:“也许你属于大海”。于是贝拉继续往前走,来到了大海上,却迷路了。渔夫罗比好心收留了它,但他也说,“你不属于这里”。接连五次都没有找到“属于自己的地方”,贝拉该失望了吧!幸好,它没有。贝拉在罗比出海的日子里开始练习飞翔,一次又一次,最后完美地飞了起来。它可以跟着罗比出海了!它可以在罗比的船遭遇意外无人知晓时,带信飞回海港,让罗比得到了营救,也让自己可以和罗比“一起出海”。贝拉终于找到了“属于自己”的地方,它开心极了! 故事的结构越来越开阔,图画也一样。开头介绍了贝拉后,从P2~P7(自己推算的,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),都是单页多图,让人感觉贝拉的不自由和不舒展,也像一个个快进镜头一样,交代了贝拉的一次次尝试,适当加快了故事的情节推进节奏。P8~P11(自己推算的,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),画面变得开阔,也揭示了故事的进展和变化。还有故事开始前和结束后,都呈现了一模一样的小岛地图,前后的呼应,会引发读者的思考:世界还是一样的世界,但是贝拉因为勇敢,变得不一样了。这本图画书要孩子理解的词汇是:开心,不开心。要孩子在故事阅读中理解一开始“贝拉为什么不开心”,理解最后“为什么贝拉开心极了”?那就理解了这本书的主题。贝拉在前半部分的一次次尝试,书中用了排比句:贝拉走进了小镇,小镇又挤又吵,“我不属于这里”,贝拉想。一共三次相同的重复句式,让孩子学会了类似场景的叙述方式。为了避免重复,贝拉到达农场后,没有使用前面的“我不属于这里”,而是变化视角,动物们说:“也许你属于大海”。也是一种变化性的排比使用。除了贝拉勇敢改变的勇气,它的思维模式也让人十分感动。对于现状不开心时,贝拉想到的是:“我不属于这里”,而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。鹅和大海,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脑海里,都是不搭界的。都觉得大海和海鸥啊海燕啊更搭配。可贝拉就是这么一只忠于自己的鹅,即使是罗比(对它友好的人)说它不应该呆在海上,它仍然想呆在海上。原来不是所有的鹅,都不喜欢大海。所以贝拉很勇敢,因为它一直相信自己。活动建议:1. 阅读并理解故事。阅读时可适当提出关键问题。比如阅读封面后,问孩子“这是一只鹅,为什么说它勇敢呢?”让孩子猜测故事会讲什么;阅读完农场动物让贝拉继续往前走以后,提问:“贝拉已经走了这么多地方,它还真的会去大海吗?为什么?”让孩子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;阅读完罗比说“你可以帮我看家”后,提问:“贝拉喜欢帮罗比看家吗?为什么?”这样的问题可以加深孩子对角色特点的了解;读了“小船被冲上的礁石,撞了个粉碎”后,和孩子讨论“贝拉和罗比会怎么办?怎样做才能够让别人营救它们?”通过后面的阅读,孩子体会到贝拉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,对贝拉在大海上感到“开心极了”有了新的理解。2. 贝拉的勇敢,对3~4岁的孩子有一定的鼓舞作用。在孩子阅读故事几次后,可以和孩子交流讨论,你在家里/幼儿园里遇到过不开心的事情吗?那你会怎样采取行动,像贝拉一样勇敢解决,让自己开心?(比如班里有同学给自己起不好听的外号,怎么办?)3. 把自己鼓起勇气采取行动解决的一件事画下来(可能不止一页纸),家长或老师帮忙记录(孩子怎么说,成人就怎么写)。然后写上故事的名字:勇敢的XX。记录孩子的勇敢,让孩子重复体验到勇敢带来的快乐。